津液不足

  津液不足,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,进而导致内则脏腑,外而形体、肢节、官窍、皮毛,失于濡润滋养,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枯涩的病机状态变化

  津液不足的形成因素

  • 一是生成不足,如久病体,慢性疾病,脏腑功能减退等,亦可致津液亏耗;
  • 二是丢失消耗过多,如吐泻、大汗、多尿及大面积烧伤等,均可损失大量津液;
  • 三是热邪、燥邪伤津,如外感暑热、秋燥、温热之邪,或火热内生,如阳亢生热、五志化火等,耗伤津液。

  由于津和液,在性状、分布部位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不同,导致津和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也不同。津液不足,包括伤津与脱液两种病机变化

  津较清稀,流动性较大,内则充盈血脉、濡养脏腑,外则润泽皮毛、孔窍和肌肉。因此,伤津主要是丧失水分,临床以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症状为主。临床上,伤津常见于吐、泻之后。如夏秋季节,多饮食伤中而致呕吐、泄泻或吐泻交作,损失大量津液者,如不及时补充,可出现目陷、螺瘪、尿少、口干舌燥、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。此外,炎夏季节而多汗尿少,或高热而口渴引饮,或秋季气候干燥而口、鼻、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等,均以伤津为主。

  液较稠厚,流动性较小,可濡润脏腑,充养骨髓、脑髓、脊髓和滑利关节,一般不易耗损,一旦亏损则又不易迅速补充。脱液是机体水分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,临床不仅有阴液枯涸的症状,而且还可表现出虚风内动、虚热内生之象。如热性病后期,或久病伤阴,症见形瘦肉脱,肌肉动,手足震颤,舌光红无苔等,均以脱液为主。最易引起脱液的是严重热病的后期。患者可见形瘦肉脱,肌肤毛发枯槁,舌光红无苔或少苔,甚至肉(rún)、手足震颤等症状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的晚期、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亦会出现脱液病变。若患者吐泻或多尿,根据其病变程度又有伤津与脱液的不同。当出现目陷、螺瘪,甚则转筋时,多有脱液之虞。

  伤津和脱液,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,但津液本为一体,生理上互生互用,病机上也相互影响。一般来说,伤津未必脱液,脱液则必兼伤津。故伤津乃脱液之渐,液脱乃津伤之甚。津伤较易补充,而液一旦亏损则较难恢复。

  津液耗伤较甚,可见目眶深陷,啼哭无泪,小便全无,精神委顿,转筋等症;严重者,因血中津少而失其流动之性,气随液脱而亡阴亡阳,可见面色苍白,四肢不温,脉微欲绝之危象,应积极救治。